索引号: | 11341700003244967K/202102-00009 | 组配分类: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 | 他们买球用的365叫什么_365体育怎么打不开了_365bet送彩金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名称: |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 文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21-02-09 |
——2021年1月20日在他们买球用的365叫什么_365体育怎么打不开了_365bet送彩金
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他们买球用的365叫什么_365体育怎么打不开了_365bet送彩金人民政府市长 孔晓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宣城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初步测算,地区生产总值1607.5亿元,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8.4亿元,增长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7%;进出口总额增长4%;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4%和7.9%。
这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闻令而动、全力战“疫”,严格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坚决打好“五战”,确诊病例数全省最少、人口感染率全省最低。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全市人民勠力同心、共克时艰,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各行各业坚守岗位、向险而行,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我们统筹兼顾,率先出台“1+6+N”支持政策,实施“五员”帮扶工程,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这一年,面对雨情汛情接近历史极值的严峻形势,我们周密部署、科学调度,出动救援抢险力量5万人次,紧急转移避险安置受灾群众9.8万人次,取得万亩圩口无溃堤、中小型水库无垮坝、无重大人员伤亡的重要成果。我们迅速实施“四启动一建设”,灾后恢复重建投入资金7.2亿元,提前完成935户水毁住房修缮重建。谋划实施灾后重建重点项目177个、总投资945亿元。经过全市上下众志成城、艰苦奋战,防汛抗洪救灾取得全面胜利。
这一年,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我们铆足干劲、尽锐出战,集中精力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开展“抗补促”专项行动,高质量完成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等反馈问题整改,“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剩余59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空气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面完成“2+10+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年度整改任务,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规划调整方案获国家评审通过;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禁捕退捕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网贷机构全部稳妥退出,政府债务风险可控。通过持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这一年,面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我们乘势而上、积极作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一地六县”合作区规划建设部署要求,把“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作为全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号工程”,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推动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和郎溪、广德片区规划建设,谋划设立中国(安徽)自贸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宣城迎来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跨越赶超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一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保企业、稳增长,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出台“六稳”“六保”若干政策措施,在全省首创设立“企业家日”,表彰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推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落实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基层和惠企利民政策,减税降费35亿元。开展“援企稳岗、政策护航”行动,举办“2+N”招聘会810场,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推行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综合服务试点,重组设立市级农业政策性担保平台,民生银行宣城分行开业运营。新增贷款257亿元,创历史新高,直接融资近100亿元。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处置盘活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1.9万亩。坚持每月组织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50个,完成投资700亿元,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宁国云燕食品、郎溪聚杰微纤新材料、旌德空心胶囊智能化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德基地运营,泾县国家电动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二)着力锻长板、补短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工业强市,探索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实施“千企升级”项目230个、“双百”项目240个,新增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1户、绿色工厂2个、绿色设计产品20种,入选首批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10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8户,创2017年以来新高。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2户,新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10个,技术合同交易额、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均居全省第6位。宛陵科创城正式开园,宣城先进光伏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核心城区5G网络实现全覆盖。促进服务业发展,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新增限上商贸流通单位177户,网络零售额增长15%。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粮食总产达126.7万吨,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16.5%,居全省前列。
(三)着力重合作、促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与南京都市圈城市签署共建宁淮宣生态经济带等10个框架协议,成为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加快G60科创走廊建设,在上海设立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强化招商引资,新建省外投资项目数居全省第1位,80%以上来自沪苏浙。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合杭高铁开通运营,宣绩高铁加快推进,芜宣机场建成试飞;芜黄高速宣城段全面施工,宣泾高速、宁国至安吉高速开工建设,水阳江船闸通航运营。实施外贸企业“倍增行动”,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90户、外商投资企业19户,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1%。宁国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四)着力夯基础、强统筹,城乡发展承载力得到增强。开展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年”活动,新建续建项目270个,完成投资150.2亿元,“一江一湖一山一园一区”加快建设,中央生态绿地向市民开放,阳德路改造、宛陵路东延等项目如期建成。完成“城市大脑”基础应用平台和10大智慧应用场景建设。改造提升城市地下管网48.6公里,新建污水管网120公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二期建成使用。扎实开展“双创一提升”活动,以全省第1名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广德、宁国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宁国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强化市区一体发展,宣州区入选中国城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宣城高新区“以升促建”持续推进。宣城经开区强力推进“五个提升”行动,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30强中居15位。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实现市场交易额260亿元,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成为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102个省、市中心村和58个省级示范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建设“生态美超市”398个。实施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720公里,乡镇通公交基本实现。创成省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
(五)着力惠民生、增福祉,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省定民生工程、市政府民生实事顺利完成。棚户区改造开工3384套、基本建成3123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7个、惠及18435户。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6所,新增公办初中、小学4所。基本实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成功举办第五届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总决赛。实施县域医疗卫生振兴工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智医助理实现全覆盖。开展医疗保障“双控”综合考评,监管能力得到提升。建成皖南医药卫生学校、市精神卫生社会福利中心和市级重点核酸检测实验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高质量完成。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志愿服务等事业进一步发展,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地方志、气象、地震、科普、机关事务、住房公积金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全面推行“四最”信访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县乡矛盾调处中心建设,信访形势持续向好,一批信访积案难案得到有效化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要战果,“守护平安”系列行动有力有效。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顺利通过全国“七五”普法终期评估验收。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两连冠”。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取得新进步。
(六)着力抓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修订市政府工作规则,严格遵守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市人代会议案1件、人大代表建议111件和市政协委员提案217件、政协协商建议12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委有关规定,加强财政资金、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强化审计监督,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刚性支出3.1亿元,“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6%。效能建设持续深化,政务公开、政务督查工作全面加强。开展“四查四看”专项整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问责,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各位代表!2020年发展取得的成效,为“十三五”收官划上了圆满句号,也为撤地设市2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回望过去的五年,全市上下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咬定发展目标,抢抓重大机遇,沉着应对风险挑战,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榜。一是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年均增长7.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7%和10.7%。市场主体由2015年13.6万户增至26.1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和2000亿元。二是发展质量显着提升。创新能力和潜力居全省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51.8%和56.9%,居全省第2位和第3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4.8件,是“十二五”末的5.3倍。质量工作稳居全省前列。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占比提高5.2个百分点,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4%和18%。生态文明建设全省领先,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均居全省第2位。三是城乡面貌焕发新颜。坚持“双百”城市总规引领,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825亿元,建成区面积增至6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57%左右。中心城区三环道路框架、“15分钟生活圈”基本形成。完成重大水利建设投资151亿元,城区防洪、排涝标准分别提高到50年、20年一遇。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着,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和占比均居全省第1位。四是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完成重要改革事项427项,“放管服”、综合医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林长制、河(湖)长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突出。全面实施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入列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和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3位,高等级航道和千吨级泊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推动开放平台、经贸合作提质升级,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五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9.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省第4位。城镇新增就业24.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低保标准持续提高,3.5万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居住问题有效解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现全覆盖,中心城区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26所。医疗救治能力、公共卫生水平大幅提升,宣城、广德、宁国、绩溪创成国家卫生城市。法治宣城、平安宣城建设不断加强,群众安全感和政法队伍满意度稳居全省前列,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
各位代表!征途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驻宣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在我市投资创业的企业家、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宣城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受疫情、汛情、世情影响,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少数指标未预期完成,前进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优、链条不长,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二是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仍然不强,新旧动能转换有待提速;三是中心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四是生态环境保护仍需加力,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破解;五是群众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就业、养老、育幼等“急难愁盼”问题还有不满意的地方,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六是对标沪苏浙,营商环境还有较大差距,少数干部担当精神、专业水平、服务意识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主动作为,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奋力谱写“十四五”宣城发展新篇章
按照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部署,根据《中共他们买球用的365叫什么_365体育怎么打不开了_365bet送彩金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他们买球用的365叫什么_365体育怎么打不开了_365bet送彩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查。
《纲要(草案)》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奋力交出“两个更大”宣城高分答卷的要求,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经济增速在全省奋力争先,经济总量在全省、长三角争先进位。地区生产总值达2500亿元,年均增长7.5%以上。中心城区首位度持续提升,县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明显提高,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加速确立。
——对标融入全面深化。对外合作不断拓展,“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地位进一步凸显。综合交通枢纽等叠加优势迸发,要素资源加速集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形成若干在长三角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7%和5%。
——创新驱动全面加速。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强市、云上宣城。
——生态环境全面领先。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市之路,主要生态环境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全社会绿色转型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形成美丽中国“宣城样板”。
——民生福祉全面增强。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着增强。
——社会治理全面升级。深化平安宣城建设,加快数字赋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为实现上述主要奋斗目标,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宣城。深入推进生态立市。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完善生态文明统筹协调机制,优化生态建设空间格局,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参与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推进工业强市。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制造强市建设,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培育1000亿级核心产业2个、500亿级优势产业8个、百亿级新兴产业基地1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000户,完成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1000户,新增百亿企业2户以上。深入推进创新活市。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领,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宣城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400家;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120个以上。深入推进文化名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度挖掘宣城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展示“中国文房·诗意宣城”品牌魅力和时代风采。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年接待游客7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00亿元。深入推进开放兴市。全力加快“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参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到2025年,累计谋划重大项目1000个以上,总投资1万亿元以上;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1500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500亿元;进出口实绩企业达1000户以上。
三、努力开创2021年工作新局面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宣城建设起步之年。建市二十载,宣城正青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咬定青山不放松、接续奋斗加油干,不断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着力“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努力在全省争先进位,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额增长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全省保持同步,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在实际执行中,力争完成得更好一些。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力求开局之年实现新突破。
(一)实施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工程,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聚力加快“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紧扣“四区一基地”的战略定位,对标“青吴嘉”示范区,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和郎溪、广德两片区空间、产业规划。加大对接力度,积极争取省级层面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启动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建设,支持郎溪、广德经开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突出产业发展,聚焦服务强军兴军、“生态+”、大健康、汽车研发试验和检验检测等领域,落地开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支持郎溪与白茅岭农场合作建设长三角重要农产品供应冷链物流基地,支持广德高标准打造新兴产业集中发展区。强化项目支撑,首批集中开工28个总投资逾120亿元的重大项目,加快定埠港综合码头二期建设,开通集装箱业务;年内开工建设宣广高速改扩建、G318广德段改扩建等一批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重点项目,力争尽快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聚力启动中国(安徽)自贸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加强与自贸区芜湖片区联动发展,复制和推广先进经验,承接创新成果和溢出效应,加快申报和建设宣城综合保税区,促进开放型经济集聚发展。申报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建设线上线下平台。加快建设巷口桥铁路物流基地,推进宣州港综合码头二期和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编制实施宣城临空片区规划,启动市区至芜宣机场快速通道建设,构建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体系。
聚力融入“两圈多廊带”建设。深化与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快宁淮宣生态经济带和苏皖合作示范区、宁宣产业园建设。力争全市域加入杭州都市圈,支持宁国、绩溪等地设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联动发展区块。参与共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落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积极融入科技与制度双轮驱动、产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深化服务共享,扩大与沪苏浙城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居民服务“一卡通”覆盖面。
聚力推进开发区创新发展。编制新一轮开发区发展规划,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宣城经开区招商提标、项目提速、企业提级、产业提升、园区提品,确保到位省外资金100亿元以上,建成5个投资10亿元以上小微企业园,培育10户产值超5亿元骨干企业,启动5平方公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区建设。实施宣城高新区扩区,积极争创国家高新区。打造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羽绒+”全产业链、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数字经济创新链,建设东部新城,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出口额分别增长20%和30%。推动各开发区深度参与长三角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
聚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力争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20亿元。建成芜黄高速宣城段,确保实现“县县通高速”。加快宣泾、宁国至安吉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开工扬绩高速旌德连接线。建成S104宣港路和G318郎溪十字段等一级公路,开工G329孙埠至大汪村等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加快宣绩高铁建设,推进宁杭高铁二通道、宁宣、宣铜、宣镇、杭临绩高铁和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旌德通用机场。
(二)实施补链固链强链工程,在推进工业强市上实现新突破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产业集群“群长制”,培育一批“链长”“群主”企业,着力打造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强力推进省、市战新基地建设,积极申报省“三重一创”,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发展分布式能源产业,推广异质结、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实施产业链招商,编制产业招商地图,完善招商项目评价机制,突出专业招商,力争新建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到位长三角资金增长10%以上。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实施“千企升级”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确保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户,力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200户。深化质量提升行动,培育创建省质量提升示范区,制定省级以上标准6件以上。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全面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树立一批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行业标杆。建设SAP宣城工业互联网创智中心。加快5G基站建设和“5G+”商用。建设宛陵大数据中心实体场馆,建立健全运营管理体制,加速推动数据资源与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经济管理融合开发利用。布局“5G+工业互联网+AI+大数据”等未来产业,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
(三)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工程,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确保通过省级验收。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高水平建设运营宛陵科创城,确保引进科技企业、人才团队30个以上。加快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项目遴选机制,引进一批高水平团队和项目。加快宣城绿色检测实验室和材料成型实验室等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以上。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专项行动,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户以上,力争总数突破500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扩容升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建立健全重大科研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的全链条衔接机制,力争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2%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30亿元以上。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6件。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坚持企业需求导向,扎实推进“宛陵聚才”行动、“宛陵英才”支持计划,建立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留住机制,鼓励柔性引才。积极发挥合肥工业大学综合性科教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行“揭榜挂帅”和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等制度,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四)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在中心城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依山、拥江、滨湖”城市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开展城市双修,推动城市多组团发展。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推进水阳江城区示范段、彩金湖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启动中央生态绿地二期等项目,完善敬亭山和宛陵湖配套设施。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持续开展“品质提升年”活动,实施城市建设项目265个,完成投资150亿元。开展征迁攻坚行动,实现遗留项目征迁全部“清零”。启动阳德路东延、青弋江大道九标等道路建设,提升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加快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市老年大学、市职工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实施城市绿化亮化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城区活水工程和6条内河综合治理,改造提升城市绿地30公顷。加快7个安置小区建设,完成27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强化城市精细管理。统筹推进“智慧宣城”“数字宣城”建设,完成“城市大脑”平台部署,加快构建“1+7+N”的数据平台体系,强化典型场景应用,着力打造省内智慧城市新标杆。持续深化“双创一提升”活动,提高城市综合治理水平。改造城市地下管网25公里,完成5个城区办事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坚持“房住不炒”,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五)实施投资消费促进工程,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实现新突破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深化“四督四保”“三个走”和“集中开工”等工作机制,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00个以上,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300个、竣工项目150个以上,谋划储备重点项目600个、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加快牛岭水库、港口湾水库灌区、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水阳江中游防洪治理工程,推进凤凰山、万家、钟桥、浣溪等重点水库及南漪湖流域综合治理前期工作,力争宁国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
持续促进消费升级。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冷链物流设施提质增效、县城配送投递设施提档扩面、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推进9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加强限上商贸企业培育,新增限上商贸流通单位100户以上。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积极发展新零售业态。建设改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和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聚焦“一老一小”,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支持绩溪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郎溪新和旅游度假区等30个重点项目建设。认真筹办第十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积极申办第六届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总决赛。持续扩大旅游营销,开展“四季游宣城”系列活动。推进皖南交旅融合发展试点。高水平建设宣纸小镇、宣砚小镇等特色小镇,促进文房四宝等文化产业发展。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确保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鼓励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等申创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支持各类园区申报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实施外贸企业“回转挖潜”行动和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进外贸回稳向好。
(六)实施强农富民工程,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强化精准帮扶,完善产业就业扶贫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完成“十镇百村”示范创建任务。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好生猪等“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加强水稻育种和优质畜禽地方品种保护利用,完成省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深化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计划,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业强县、强园各1个,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户。推动特色农业振兴发展,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打造皖南山区现代特色农业样板区。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宣城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6”行动计划,力争创建示范基地20个,面向沪苏浙地区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销售额达450亿元以上,打造“生态宣城·绿色产品”区域品牌。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成果,提升村集体资产运营效益。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探索“村经分离”制度,力争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18%以上。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持续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动态清零农村危房。持续开展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完成47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巩固提升“生态美超市”建设成果,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
(七)实施绿色发展转型工程,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宣城样板上实现新突破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做好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完成“三线一单”动态更新,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确保“2+10+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2020年长江经济带(安徽)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到位。坚决打赢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持久战。坚守耕地红线,持续抓好农村乱占耕地违法建房整治、违建别墅问题清查工作。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五控”措施,开展柴油货车、工业窑炉、挥发性有机物等专项治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规范入河排污口管理,推进排水管网检测修复,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危险废物专项整治,防范化解环境风险。实施大气、水生态补偿制度,推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联防联控。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积极探索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清洁生产,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深入推进林长制、河(湖)长制,完成营造林120万亩,加快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争创国家级美丽示范河湖。推进全市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城市。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八)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工程,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实现新突破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建设,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深化“证照分离”、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巩固企业开办“一日办结”成果。加强“智慧政务”建设,拓展 7×24 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范围和领域。健全“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查常态化机制,加快市县“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市属企业重组整合和市场化转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聚焦主业发展壮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选准赛道、扛起大梁。
强化为企服务。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强化财政与金融、产业、就业等政策集成,确保市场主体有更多获得感。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光明磊落同企业家交往,理直气壮为企业家服务。
优化要素供给。发挥市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扩大“新型政银担”“税银互动”“续贷过桥”业务,鼓励创新金融产品,提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中小微企业贷款比重,力争新增贷款200亿元以上。支持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力争A股上市挂牌企业2户以上,实现直接融资100亿元以上。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推行企业用工余缺调剂制度,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着力解决结构性用工难题。深化“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改革,组织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推动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九)实施社会事业补短板工程,在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高普惠性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覆盖率。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提升中职学校办学质量。支持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推进宣城工业技师学院建设。办好特殊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实施皖南花鼓戏振兴计划。加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启动宣纸生态文化保护区申报,加快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区。完成市广电台电视频道高清化播出改造,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
深入实施健康宣城行动。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毫不松懈落实防控举措,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振兴工程,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市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建成市妇幼保健院。深化与长三角名院名医合作。启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城乡养老三级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打造市本级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和长三角康养基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举办市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推动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政策。适度扩大社会救助对象覆盖面,提高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及临时救助标准。推进基本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国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促进商业保险健康发展。编制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统筹做好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科普等工作。
(十)实施平安宣城建设工程,在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启动“八五”普法工作。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深入推进“最多访一次”试点,积极化解信访积案,着力解决重点领域信访突出问题。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深化基层智慧治理体系建设,完成村和社区换届工作,推广“党建+三治”乡村治理模式。发挥群团组织、行业协会作用,支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不断巩固和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
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着力防范重大安全风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气象、地震等工作,强化力量合成、资源共享,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
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大力支持驻军建设,持续推动军地共建共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争创新一届省级双拥模范城。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做好人民防空工作,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在高质量完成省定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市政府还将办好10件民生实事:①市区新建保障性蔬菜基地100亩;②市区新建2所公办小学,新增学位3000余个;③全市实施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④市区新建、改造公厕各5座;⑤市区增设住宅小区充电棚30组、充电桩端口4000余处;⑥市区改造提升20个公园广场便民服务功能;⑦市区新增机动车公共停车位2200个以上;⑧市区增设环卫驿站10处;⑨市区整治老旧小区表箱900余处;⑩全市建设社区(乡村)公益小课堂50个。
四、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新发展阶段,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开展“政府能力提升年”活动,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提升政治能力。全面增强政治意识,把握政治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政府工作全过程。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提高行政立法质量,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增强行政执法效能。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广泛接受群众评价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提高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能力,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提升工作落实能力。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强化担当意识,持续加强效能建设,打造更加有为政府。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提高专业化能力,加强政策研究,创新工作举措,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政府工作项目化,实行清单化管理、联动式推进、高强度攻坚,严格执行调度推进、督查问效等制度,持续提升政府执行力。
提升廉洁从政能力。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委有关规定,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控和压减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监管,强化审计监督。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责,对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严查快处、绝不手软,确保正气充盈、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实干书写精彩答卷,奋斗开创美好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共他们买球用的365叫什么_365体育怎么打不开了_365bet送彩金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在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宣城建设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主办:他们买球用的365叫什么_365体育怎么打不开了_365bet送彩金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他们买球用的365叫什么_365体育怎么打不开了_365bet送彩金政府政务新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3418000001
地址:他们买球用的365叫什么_365体育怎么打不开了_365bet送彩金鳌峰中路49号 邮编:242000 运维电话:0563-3026357 传真:0563-3023719
他们买球用的365叫什么_365体育怎么打不开了_365bet送彩金政府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02996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0002000001号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